最近看完村上春樹「終於悲哀的外國語」,真是心有戚戚焉。這本書是村上春樹紀錄在普林斯頓生活的點點滴滴,其中有好幾處描寫一個外國人在美國生活,因為英文不通而產生的挫敗感。我在美國生活了四年多,每次回台灣跟朋友聊天,聽到「那你英文一定很好了 !」,就覺得一陣心虛。我覺得英文,越學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,在美國待越久,就越感覺到自己和Native Speaker中間存在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。我想如果今天我的專業是工程師、會計或是IT,可能還不會有這麼深的體會,畢竟每天面對的是數字、程式。不過我在這裡做的是廣告行銷,身在一個溝通至上的行業,卻只能用不拿手的外國語溝通,真是感覺悲哀。

一剛開始進來公司的時候很窘,當一群同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,很難插上話,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,如果聊的話題,你聽的懂就算了,還可以免強湊個一兩句。但是如果聊的話題你不懂 (這種情況大概是80%) 你就會漸漸感覺到自己像一個隱形人,真想當場消失算了。現在因為和同事比較熟了,比較有存在感,同事們知道英文不是我的第一語言,也會跟著我的節奏,讓我慢慢說。不過即使這樣,還是會遇到很窘的事,有時候想到一個好笑的事情,想要跟大家分享,常常因為描述的不夠生動,場面就當場冷掉。這個時候也很想趕快消失。所以在台灣同學眼中,妳是創作俱佳,帶頭吵鬧,在美國人眼中,你卻是超級安靜,無趣。唉,沒有辦法讓他們看到真正的自己,是一個悲哀。

在這裡真的很羨慕新加坡人或是香港人,中文好英文也好。尤其是新加坡人,常常都會三種語言以上,台灣人/大陸人/日本人/韓國人就完全居劣勢。我不知道現在台灣的教育改革到哪裡,不知道現在台灣的小朋友的英語是不是有好很多。我覺得我們以前接受的英語教育,真的是失敗 (我以前有好好唸英文也有當英文小老師,所以我有資個說他失敗!)。不過在一個完全中文語的環境也中學習英文,本來就很困難,一個禮拜上那兩堂四小時的英文課,英文會好到哪裡才怪。

不過反觀這裡的ABC也很慘,大部分只會講簡單的台語或國語,讀和寫都不會。每次和這裡的 ABC聊天,她們都說很後悔沒有好好學中文,不過大部分表示以前小時候只要想到週末還被爸媽逼去中文學校,就一肚子氣。我想這和我以前小時候每個禮拜三、六晚上要去登肯學英文,感覺是一樣的吧。不知道那家補習班現在還在不在。所以如果以後我有小孩子,一定要讓她在台灣接受小學教育,國中再到美國來學英文,應該是最好的…… 呃..想太多了。

我覺得自己英文沒有進步到自己滿意的水準,也是自己的錯。我記得以前聽 ICRT的時候,David Wong 說想要學好英文,你要為自己創造一個英文的環境,像是英文廣播、看英文雜誌、教英文朋友,這樣真的是沒有錯。我剛來美國的時候,真的是抱著這樣的壯志雄心,找美國室友、訂閱外國雜誌。結果四年下來,只有越來越怠惰,現在我的家裡堆滿了韓劇、日劇,我在紐約最好的朋友都是台灣人,我也不定期請家人朋友寄台灣書刊 (例如這本終於悲哀的外國語) 給我看。結果到美國繞了一圈,我反而在幫自己創造一個中文的環境,學英文變成不是我的Priority, 反倒是想要找尋和自己相似和熟悉的東西,這真是四年前我想都沒有想到的吧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rawberryfiel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